香港,與別不同,因為有文學。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標誌著香港文學作為主體和文化空間,有其獨特面向。以「香港文學別不同」為主題的系列講座在香港商務印書館陸續展開,日前多位編輯和作家現身與讀者們細述香港本土小說的變化多端。
在「香港文學別不同」講座現場,眾位嘉賓從香港本土作家侶倫的小說《窮巷》說起,詳述了香港本土小說的變化。侶倫的文藝創作始於20世紀20年代,從20年代至80年代,堅持文藝創作60餘載,既是香港新文學的拓荒者,又堪稱香港新文壇的中流砥柱。
香港一直有很多文學作品,卻又一直缺乏一本從本地觀點與角度撰寫的文學史。在1997年前後,多部非本土撰寫的香港文學史匆匆出版,其中不乏疏漏和誤解,於是香港文藝界又再有整理香港文學資料的議論,為香港觀點的文學史書寫開路。籌備5年,《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12卷陸續面世,這個在香港文藝界蘊釀30年的構想,終於實現。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共3輯,包括新詩、散文、小說、評論、舊體文學、通俗文學、兒童文學等共12卷,由11位本地專家學者擔任主編,追本溯源,發掘被時間洪流淹沒的早期香港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