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中心

最新消息

香港故宮首席研究員焦天龍分享中國藝術在西方的再語境化

2021.09.10

聯合出版集團於9月10日下午舉辦「聯合出版大講堂」第十六講,邀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首席研究員焦天龍博士以「中國藝術在西方的再語境化」為題,分享其逾二十年在中國及美國多間博物館推廣中國文化藝術之經歷,以及對中西藝文互鑒的思考。

集團副董事長兼總裁李濟平在歡迎詞中表示,很榮幸邀請焦天龍博士擔任聯合出版大講堂主講嘉賓。焦博士與香港、與聯合出版集團素有淵源。他曾多次在香港從事和主持考古發掘研究,曾任香港海事博物館總館長,曾在香港中華書局出版學術專著《明代海洋貿易、航海術和水下考古研究》。相信焦博士的精彩分享,能夠幫助同事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當代的傳播與推廣,了解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探索和實踐。

李濟平總裁續說,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是國家對香港多年來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香港文化藝術界難得的發展機遇。香港故宮作為香港重要的文化藝術機構,聯合出版集團作為扎根香港、服務香港超過百年的出版文化機構,將繼續緊密合作,為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建設添磚加瓦,通過科技、創意以及現代手段,為中華文化的大眾化、普及化多做工作,更好地服務香港市民和香港青少年,讓文化藝術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走進尋常百姓家。

焦天龍1987年獲北京大學學士學位,1990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院碩士學位,2003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在今年三月履新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首席研究員之前,他曾任美國丹佛美術博物館亞洲部主任、美國三藩市亞洲美術博物館中國部主任、香港海事博物館總館長、夏威夷畢士普博物館人類學部主任、哈佛大學東亞考古學講座負責人等職。

焦天龍長年在中國及美國博物館擔任策展及研究工作,對於中國文化藝術的海外傳播及推廣素有心得。講座中,他首先指出西方博物館面臨的新挑戰。1990年以後,文化遺產和文化監護權等已成為西方博物館無法迴避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問:「誰擁有過去?」、「誰擁有藝術?」、「誰擁有原住民文化?」,甚至提出「誰有權擁有文物?」、「誰有權解釋文物?」等問題。對於博物館研究員來說,直面並解答這些問題是不小的挑戰,由此亦衍生出其他問題:今天的人們,應該如何看待歷史,看待文物?

千禧年後,平等、多樣和包容已成為大多數博物館的指導原則,這影響到博物館的收藏政策、策展方式、展品的再詮釋以及博物館人員構成等。在全球化浪潮影響下,博物館需要正視尊重且維護不同群族的文化與文明多樣性等問題,並持續反思本身的實踐原則、實踐倫理以及策展解釋中所出現的問題。

焦天龍說:「博物館存在的意義,不光是欣賞藝術,亦肩負更多的社會責任,特別是在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這個維權與反歧視運動發生之後,影響更大。」

而在此之前,焦天龍和他的團隊就已經歷過不少挑戰,包括在夏威夷畢士普博物館擔任人類學部主任時,曾遭夏威夷原住民反對博物館對其祖先和相關歷史的解釋方式;在美國丹佛美術博物館任亞洲部主任時,面對過柬埔寨要求歸還藏品的事件。焦天龍回憶,丹佛美術博物館與柬埔寨政府經商討,決定歸還館内珍藏神像,同期再邀請柬埔寨文化部門借出國寶級收藏於丹佛展出。如是,既避免可能引發的爭議,又能促進雙方文化藝術交流,是雙贏之舉。

論到西方博物館如何展示中國藏品、解釋中國文化,焦天龍則表示,「既要尊重中國的傳統與藝術品的涵義,又能幫助歐美公眾理解,這是西方博物館一直思考的問題。」他指出,以往西方博物館多以獵奇眼光看待中國藝術品,如今情況大有改變,「西方博物館除邀請在地社群參與博物館工作,更建立機制與亞洲不同國家地區的專家代表交流,將他們的意見納入策展計劃之中。」

焦天龍認為,中國藝術綿延千載,每一時期各有特色,應以古今聯通的方法來闡釋並讀解中國藝術。在他看來,詮釋中國現當代藝術,除將其置入全球藝文語境中觀照之外,也不妨以古今聯通的方式,將中國現當代與傳統藝術並置,以聯通古今的方法來展示並闡述,以此突顯中國文化的綿延相承。

對於博物館展示並解釋藝術品的方法,焦天龍認爲不妨用「要通俗,但不能低俗;要解釋,但不能過度解釋」的態度。在他看來,博物館從業人員不應低估觀衆的欣賞水平,而如何用親切卻不庸俗的方法展示國寶、講述國寶故事,是博物館從業人員需面對並思考的題目。

在互動交流環節,有同事問及香港故宮博物館將扮演怎樣的角色。焦天龍博士認爲,雖然内地已具國際視野,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因地處香港這座東西文化交融的城市,同樣可以「引進來,走出去」,做中外交流、古今對話的橋樑。

講座以綫上結合綫下方式舉行,共有近80位來自集團總部及10間子公司的同事參與。集團副總裁趙東曉以及香港三聯書店、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商務印書館、萬里機構、新雅文化、中和出版、聯合新零售等子公司負責人亦出席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