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下午,集團舉辦「聯合出版大講堂」第十八講,邀請香港資深出版人曾協泰先生以「編輯出版的管理與傳承」為題,分享其逾五十年的編輯出版心得及對於出版公司的管理與傳承的分享。
講座以線上結合線下的形式舉行,共有近80位來自集團總部及13間子公司的領導及同事參與,包括:集團董事副總裁吳靜怡、集團助理總裁應中偉以及香港三聯、香港中華、香港商務、萬里機構、新雅文化、教圖公司、中和出版、聯合電子、管理學院、中商貿易、廣東大音等子公司負責人和同事。
集團董事副總裁吳靜怡介紹曾協泰先生時,表示他從低到高,一步一脚印做起,歷任出版公司編輯、編輯經理、副總編輯、總經理兼總編輯,編輯出版經驗豐富。曾先生為聯合出版集團前董事副總裁,曾任萬里機構董事長、董事總經理兼總編輯、香港三聯書店董事總經理、香港中華書局董事總經理、新民主出版社董事長、香港聯合書刊物流公司董事長、深圳聯合數字出版服務公司董事長等,現任天地圖書公司的董事長,在今天的出版市場走出一條新路。相信曾先生的精彩分享能夠幫助同事更好地把握出版方向,做好傳承與創新。
曾協泰先生從六個方面展開分享編輯出版管理與傳承的五十年心得,分別是:「把握出版方向」、「選題計劃的實施」、「帶好編輯隊伍」、「管理好自己」、「加强出版經營理念」,以及「從『萬里』的發展看出版機構的傳承」。
曾協泰先生指出,要把握出版方向,首先要了解出版社過去的歷史。回顧過去,是爲了更好地開創未來,對於領導者來説也更有利於管理。同時還要知道市場規模和種類分佈,觀察社會需求的變化,及時地調整出版計劃,例如現在需要加強與教育界的合作,在合適的時候為出版社栽種合適的菜苗,對社會便有所貢獻。
把選題計劃由構想變成現實這方面,曾協泰先生指出需重視選題資源、作者資源、印製物料的選擇及成本的控制。他分析到,香港出版市場先天不足,市場體量小,故新舊書的比例需拿捏好,對於從内地、台灣及國外引進回來的書版可在導讀内容方面作微調,在設計裝幀上與之前拉開差距。曾協泰先生强調,每一位作者都是出版社通往世界的一扇窗口,新老編輯交替應注意作者資源的傳承,建立作者資料庫。
曾協泰先生提出,管理者要帶好編輯隊伍,其工作安排及指示要清晰,要平衡「編輯」、「製作」及「營銷」三大板塊。書籍既是文化品,也是商品。作爲領導要平衡好文化理想與經濟效益,在當中起到潤滑劑的作用。另外,帶好編輯隊伍需要提供機會培訓員工,量才使用,發揮所長,對待員工要公平公正,他強調,「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需要多關心員工和認識他們,以理服人,他才願意與你風雨同路。
作爲管理者,除了帶好員工隊伍,還要學會管理好自己。曾協泰先生提出,出版人的知識結構應該像個「T」字,其中的直線是指在某一專業領域有較深的造詣;橫線是指個人具備廣博的知識。遇到不熟悉的選題或新趨勢,要學會給自己「補課」,堅持學習。另外,從編輯成爲管理者後,工作性質有所改變,從面對案頭的工作轉變到管理員工,要學會「容人」。發揮領導作用之餘注意「慎獨」,並勇於「承擔」。
在加强出版經營理念這方面,曾協泰先生用自己在萬里機構出版《香港小學生中文詞典》的經歷作爲例子,强調出版需要有耐心。同時,出版要有積累,以舊書養活新書出版,出版計劃也要有側重。他認為,一個大型的出版項目,需要長時間醞釀,找到合適的板塊,便可以做大一點。同時要找對人,善用資源,決策果斷,抓好運營細節。
最後,曾協泰先生以自己在萬里機構三十年的從業之路來總結出版界的發展,看出版機構的傳承。從1969年入職萬里做編輯,第一個十年當學徒,打好編輯技能基礎;第二個十年,開始當編輯主任,分管部分出版板塊及書類;第三個十年,開始參與公司的管理,從文藝、工科、語言學習,再到飲食養生類的工具書,他一直緊隨時代潮流的變化而學習新領域。所以曾協泰先生建議,觀察相關社會的變化,結合相關社會的現狀,針對相關讀者的需求,與時俱進,創新求變,注重人脈傳承。
曾協泰先生引用弘一法師的一首詩作結:
我來為植種,
我走花未開,
豈無佳色在,
留待後人來。
在交流互動環節,不少出版社主管和負責編輯等把握機會積極提問,或抒發感想,曾協泰先生圍繞如何處理繼承與發展的關係、如何協調平衡工作時間、如何看待未來的出版形態等問題一一耐心地解答,在場同事收穫良多。
講座結束後,同事們紛紛拿著曾協泰先生編着的《書刊編輯出版實務》排隊請求簽名,該書是介紹如何從事書刊編輯出版工作的入門書,特別為是次活動重新印製,讓編輯可以一窺編輯出版重要而基本的編輯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