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中心

最新消息

讀書雜誌 | 香港資深出版人陳萬雄博士談少時閱讀之樂

2021.07.27

編者按:

香港版《讀書雜誌》,於今年香港書展首發。

承繼北京三聯《讀書》傳統,港版《讀書雜誌》以推廣閱讀為己任,為兩岸四地的華人學者提供多一個交流互鑒的平台,希冀為香港的發展提供思想上的爭鳴、探索和引領。

現在,我們精選試刊號中的一篇文章,與大家分享。資深出版人、聯合出版集團前總裁陳萬雄博士,在《四書人語:閱讀的啟蒙與報刊文化》一文中,回顧自己數十年與書相伴的動人故事。

讀書,給我們樂趣,給我們靈感與啟迪,幫助我們張開眼睛,探看世界。

「讀書」,成了當今「受教育」的代名語。這裡說的「讀書」,不是學校的教育,而是說「閱讀」。


養成「閱讀」的習慣,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的,直到今天,手中和身邊,離不開圖書。

少年時期在廣東老家,日子寬閒,無香港學生學習的緊張,閱讀過的書真不少。抵香港讀高小的後兩年,閱讀過什麼書?有點空白。飯餘茶後與假日,讀的多是報章。初到貴境,既要適應和趕上香港學校的課程,又要由ABC學起英語。何況六十年代的香港,大部分家庭的孩子,課餘總要幫忙家務,甚至討些生計,我也不例外。在這種時間金錢兩相匱乏的情況下,課餘的「閒讀」,自然顧不上了。

每日閱報,瀏覽新聞之外,反喜歡閱讀副刊的專欄文章。當時的「大報」,不乏歷史文化水平高的專欄文章,不少作者是積學之士。十年前吧,曾有自內地到香港工作的文化人,與我談及香港的文化,突然他冒出說,「香港真是給人文化沙漠的感覺」。我不知他的感慨何來?或者感慨於世紀末,香港文化的「荒腔走板」吧。我認真向他辯說。不說學術、教育的,就說社會大眾文化。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二十年,正是我成長的年代,香港的社會文化是夠豐富的。只三四百萬的人口,當時出版的報章雜誌,可用「五花八門」去形容,文化性的雜誌也不少。大多大、中型的報章,都設有周刊或雙周刊,刊載文化思想、文學和創作、歷史掌故、電影理論和影評、世界思潮等各式文化專刊。上世紀的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足足的三十年,說香港的社會文化,是「報刊文化時期」,也不為過。

高小到初中二年級的這段時期,我的閱讀重心仍然是報刊。受影響最深的是《中國學生周報》和《青年樂園》兩份學生周刊。雖然家居元朗市郊鄉鄙之地,離群索居,兩份周刊,仍讓我認識到香港學校的教育和學生生活的種種,培育起學生成長應有的一些價值觀,增益了課堂以外的各門類知識,亦培養了家國情懷、民族和文化的關懷。日後才曉得,兩份周刊各有立場,當時作為小讀者的我,隱約感覺到兩份周刊的內容和觀點,是有分別的。

小學畢業,在元朗上了兩年中學。回想起來,閱讀上不見什麼突破。到底是傳統鄉鎮,沒有像樣的書店,同學仔沒有閱讀的氣氛。修畢初中二年級,轉讀港島的中學。香港市區到底不同,大城市的社會環境、多樣的書店、琳瑯滿目的書報攤,終讓自己的閱讀張開了眼睛。

初中二年級以前的我,閱讀只是一種樂趣。選讀的圖書,很隨意,很即興,任意而胡亂地閱讀。心內或有一種本能的求知欲,卻沒清晰的學習意識和目標,更談不上文化思想的開竅了。現代家長極其功利的閱讀目標,對孩子培養閱讀興趣,又適得其反。

開始對歷史文化有感覺,是拜閱讀《青年樂園》和《中國學生周報》所賜。真正對文化思想的閱讀開了竅,動了興趣,有所認識,進而有探索的欲望,不能不說是來自當年的《明報月刊》的啟蒙。

邂逅《明報月刊》,正是內地文化大革命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該刊大量文章,在報導和評論文化大革命的人物與事。這類性質文章,更能讓我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去認識和瞭解。這種閱讀,也牽動了一個中學生對國家命運和民族文化前途的關懷。該刊所載有關文化大革命的文章,牽涉到近代和當代不少軍政、文化學術和文學藝術等各界著名人物,連帶記述了不少與他們相關的事跡。閱讀這些文章,無異增進了對近、現代史的認識。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不要說中學,即使我讀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史」這門課也只讀到辛亥革命而已,相信是來自殖民地教育的政策。也記得在大學三年級時,因當學系主席,出於學術探索和對中國文化前途的關心,結合中大三院文史哲三系,搞了一個名為「中國大陸文史哲研究」的大型研討會。結果招惹了若干報章的圍剿,從中也可見當時社會的氣氛。如《明報月刊》不管觀點如何,能從學理和論說的角度去討論現代史和中國文化藝術的,在香港是絕無僅有的。

《讀書雜誌》(試刊號)

出版:香港三聯

出版日期:2021年7月


作者簡介

陳萬雄,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畢業,後獲香港大學博士學位,香港科技大學頒授榮譽大學院士。太平紳士,香港著名出版人,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前總裁,致力於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著有《五四新文化的源流》等書。

香港版《讀書雜誌》,承繼了《讀書》的傳統,以推廣閱讀為己任,為兩岸各地的華人學者提供多一個交流互鑒的平台,希冀為香港的發展提供思想上的爭鳴、探索和引領。

《讀書雜誌》分為六個板塊,試刊號選取廣受關注卻少見深入研究的「香港文化遺產」為題,作為本期的「文化焦點」;「書人書事」顧名思義,記述與書相關的種種人與事,本期追憶四位逝去的文壇巨匠或學人大師;名家專欄」請到各位學者漫談讀書體會和文化現象;「出版人語」由書籍幕後的資深編輯執筆,道出鮮為讀者所知的出版背後的故事;「書評」請來資深文化人,由一本書談開去;「閱讀最前線」特選24本新近出版好書,涵蓋兩岸三地、中英文兼備、題材多元,為愛書人提供一季內的出版要聞。